2017年5月15日晚上6点30分,法治中国论坛系列讲座之“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重点和难点”在学院3号楼222举行。讲座主讲人是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孙长永教授。 孙长永教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曾任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院长尹飞教授主持讲座,郭华教授评议。副院长李伟副教授、院长助理于文豪副教授和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同学参加讲座。
孙长永教授在讲座中,首先介绍了我国认罪认罚制度完善的历程:从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到2016年“两高三部”联合发布《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的办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正在不断被完善。
关于如何理解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问题,孙长永教授首先提出其三个构成要素。他从理解“认罪”、“认罚”、“从宽”这三个方面进一步解释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定义。“认罪”在我国法律语境中是指被追诉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而不是简单地承认指控犯罪或有罪答辩。但认罪是否包含对指控罪名的认同,孙长永教授指出,各个地方规则意见不一。关于“认罚”各地的理解大同小异。“从宽”是指在肯定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前提下,司法机关在最终处理案件时做出有利于被追诉人的处理结论。
之后,孙长永教授通过对两个问题的解读详细解释了我国完善认罪认罚制度的缘由。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实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其一是增强刑罚的正当根据,其二是减轻侦查、起诉、审判刑事案件以及执行刑罚的难度和经济成本。孙长永教授还通过比较法视角向同学们列举了各国相关制度的现状,通过对比的方法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深度。第二个问题是我国为什么要完善这一制度。孙长永教授通过数据的分析指出我国“案多人少”的矛盾,根本出路是改革诉讼制度和优化资源配置。
但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孙长永教授向同学们指出了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一是完善认罪认罚案件的速决程序,形成有序衔接的多层次诉讼体系。重点二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认罪认罚协商程序。
最后,孙长永教授提出对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展望,同时也指出,这一制度的完善需要每一名法律人共同为之努力。
郭华教授在评议中首先表达了他对孙长永教授的尊重和感谢之情,并从高度、深度和广度三个方面提出了他对本次讲座的感想。他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找到研究问题的新视角和新途径。
本次讲座中,孙长永教授带领同学们全方位地认识了认罪认罚从轻制度,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了法治思维。
(文/杨雅舒 图/徐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