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 旧版
  • 意见建议信箱
    如果您对学院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请写邮件至: cufelawyjjy@163.com
  • 《中财法律评论》编辑部应邀参加《研究生法学》青年学苑系列活动第二期

    发布时间:2018/01/11

    2017年12月14日,由《研究生法学》编辑部承办的《研究生法学》青年学苑系列活动第二期——“研究生办刊与学术发表:困境与出路”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举行。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杂志总主编刘桂明、中国政法大学公司法与投资保护研究所所长方流芳、《中国法律评论》执行主编袁方、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袁钢。应承办方邀请,《中财法律评论》编辑部派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北大法律评论》、《人大法律评论》、《清华法律评论》、《法大研究生》、《研究生法学》等其他来自北京地区学生刊物的编辑代表。与会嘉宾和代表紧密围绕“研究生办刊与学术发表”的主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交流和探讨,收效良好。

    会议由《研究生法学》责任编辑郭畅同学主持,袁钢副院长代表研究生院致辞。他指出,研究生自办刊物的举办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的办刊经验表明研究生院不应是学生刊物的管理机构而应是服务机构,刊物的学术自治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他以三个“良”结束了发言,即要做好一个刊物需要编辑成员具有学术良心,具备一套良好运作的办刊体制,最终实现将优良的学术成果遴选出来与大家分享这一目的。

    接下来,会议进入学生编辑发言环节,各编辑部代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享了办刊经验和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中财法律评论》主编朱文浩从三个方面向与会各方介绍了《中财法律评论》,他首先梳理了评论的总体情况和发展现状,其次向大家分享了评论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最后提出了当前评论所遇到的核心困难及其解决方式。朱文浩重点介绍了评论公开发布的《稿件审读与遴选规则》和“每稿必复”的审稿制度。他指出,自“每稿必复”的审稿制度施行以来,评论的收稿数量稳定在每年120—150篇,收稿质量也有一定的提升,这反映了该制度在开拓稿源、吸引优质来稿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只有将这一制度持续运行一定期间,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评论在编辑审稿质效、时间投入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在10%左右的用稿率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的条件下保证刊物发文质量和学术品格的持续提升。而对于由此产生的“劣币逐良币”、来稿学术不端行为增加等问题,则有待于通过培育有一定持续性和辐射效应的作者群等方式予以解决。

    此后是各位嘉宾老师就研究生办刊和论文发表进行的主题研讨环节。首先,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杂志总主编刘桂明老师从评、说、谈、论四个方面展开了这次的演讲。他认为评价一个期刊要从体例、板式、选题等几个方面综合来看,刊物发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来稿内外关系、编稿的左右关系、审稿的上下关系、用稿的好坏关系以及发稿的快慢关系。接下来,《中国法律评论》执行主编袁方老师从三个角度为我们分享了她对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办好学术期刊的方法。她强调,编辑需要具有问题意识、证据意识、责任意识和传播意识,准确的把握期刊的品牌、定位和特色,注重思想的可视化。最后,中国政法大学公司法与投资保护研究所所长方流芳老师也对学生刊物如何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指出编辑对于期刊和作者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应该从选择、改良和编辑三个方面参与到文章刊发的过程中。方老师强调了编辑与法学教育的关系,评述了波斯纳对学生刊物的质疑,分析了学生刊物得以存在的正当性。此外,方老师进一步指出了互联网时代学术产品的特殊性,提醒我们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和阅读要求,把握电子化给编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在嘉宾发言结束后,会议进入各位编辑代表与嘉宾老师交流互动环节。大家就写作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处理编辑部与出版社之间关系、如何进行公众号建设以及发展电子期刊、如何看待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刊物的关系、如何打造期刊特色等更加具体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交流和探讨。

    最后,主持人对与会嘉宾老师和同仁代表的积极参与表示了感谢,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中财法律评论》编辑部在本次研讨会中不仅贡献了自己在办刊过程中的创见性思考,也从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各优秀友刊代表身上获得了有益的经验。《中财法律评论》编辑部对于未来如何改进审稿制度,如何打造刊物特色,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完善办刊思路等核心问题上有了比以往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在本次活动中,《中财法律评论》与各兄弟期刊于思想的碰撞中寻共鸣,于发展中谋突破,于砥砺中求奋进!

    分享到: